为了让更多同学了解钱老崇高的爱国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了解沙产业的发展内涵和现状,6月19日晚7:00,钱学森沙产业班在林学楼五楼会议室举办了以“讲钱学森故事,走爱党报国之路”为主题的宣讲会,将近期通过观看纪录片《钱学森》和阅读讲述钱老事迹和沙产业的书籍了解到的钱学森故事和沙产业理论向bat365app手机版下载各班级展开宣讲,传承和发扬钱老的爱国精神,在广大同学中传递正能力,激发爱国热情。
宣讲会上,4位钱学森沙产业班的同学们从不同侧面,结合自身体会,讲述了钱老伟大而辉煌的一生。同学们提到,学生时代的钱学森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钱学森也曾提到:“考试不一定是门门一百分的就是好学生,真正的好学生可能他的成绩八十多分左右为好,当然,也不能出现不及格。要兴趣广泛,涉猎中外,不但喜欢理工科各科,而且要有艺术细胞,喜欢锻炼身体”。谈到钱学森,人们常常将导弹、火箭、航空等词汇同他联系在一起。其实,对钱学森来说,他虽然终身致力于科学研究,但他并不是一个“书呆子”,而是一个具有艺术、人文情怀的大人才。他一生兴趣非常广泛,知识面很宽,他不仅是科学大师,而且在文学、音乐、绘画等方面均有较高的造诣。
同学们还提到,在《钱学森书信》中,有34封书信是谈沙产业。众所周知,钱学森是火箭、导弹专家,怎么会关心起沙产业来呢?其实,火箭、导弹跟沙产业有着天然的联系。那是因为中国的火箭、导弹试验基地——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鼎新导弹试验基地和马兰核试验基地,分布在大西北的甘肃、内蒙古和新疆,全是在沙漠地带。一次次导弹发射,一次次火箭实验,一次次卫星上天,还有核导弹试射,钱学森不断前往那里,生活在满目黄沙的地方。尤其是沙尘暴刮起的时候,黄沙蔽日。然而,钱学森并没有以为沙漠是死亡之海,不毛之地。他在广袤的沙漠中看到了希望。钱学森提出的沙产业、草产业理论,概括地说就是充分利用沙漠,在沙地搞出“大农业”,以系统工程思想整合的“阳光农业体系”和“绿色产业集群”。
在接下来的宣讲中,有几个同学不约而同谈到了钱学森的爱国精神。钱学森是爱国典范,在他的身上有很多的闪光点,但是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钱学森的一生,那就是“爱国”。在美国的岁月里,钱学森刻苦学习、努力钻研,快速成为了国际科技领域具有重大影响的专家学者。然而,他所付出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了将来能够报效祖国。钱学森曾说过:“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为了回到祖国,钱学森遭受美国当局的严重阻挠和迫害达五年之久,甚至生命都受到威胁。而钱学森回国的决心却更加坚定。钱学森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一个人,若坚定了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之志,那么他就会藐视一切艰难困苦,以惊人的毅力将个人潜质最大限度的挖掘出来,奉献出去;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无私奉献给祖国和人民,才能赢得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尊重。
听到这里,同学们都被钱老崇高的精神品质和伟大的爱国精神深深折服,在这种品质和精神的指引下,同学们也更加坚定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报效祖国的决心和信念。钱学森沙产业班的同学们也表示,作为沙产班的一员,他们更有责任和义务去推动钱老生前一直牵挂着的沙产事业的发展,走向社会后为沙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