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365app手机版下载-官网

学术型硕士人才培养简述

2022-05-27 20:18  点击:[]

 




    一、学科发展

甘肃农业大学林学学科建立于1958年,1986年增设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1996年增设了园林专业。该学科1986年获林木遗传育种硕士学位授予权,1990年获森林经理硕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获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博士学位授予权。学院现拥有林学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林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风景园林、林业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现已建成甘肃省唯一集本硕博教育为一体的林业高级人才培养基地。

二、培养要求

1.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优良的学风,恪守学术道德、践行学术诚信,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本学科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必要的实践技能,熟悉所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外文专业书刊,能撰写外文论文摘要,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学位论文应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有新的见解;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或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技术开发、生产和组织管理工作的能力。

3.身心健康。

三、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61名,其中专任教师48名,有教授12名、副教授21名,有博士生导师14名、硕士生导师21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1%。有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农业部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创新创业人才库导师、甘肃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甘肃省“333”、“555”创新工程人才、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教学名师、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等10多名,水土保持教学团队入选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

四、培养方向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研究方向

    林学

0907

   林木遗传育种

090701

1.林木种质资源

2.森林植物遗传多样性

3.园林植物遗传育种

   森林培育

090702

4.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

5.经济林栽培

6.森林保护学

7.观赏植物栽培与应用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

090705

8.野生植物资源保护

9.野生动物资源保护

水土保护与荒漠化防治

090707

10.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环境效应

11.全球变化与生态环境修复

12. 荒漠环境生态研究与荒漠化综合防治技术

五、培养方式

1.坚持课程学习与论文研究工作并重的原则。

2.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实行导师负责制与指导小组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负责指导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的制订与实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等方式,经过文献阅读与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学术活动、实践活动等必修环节进行培养。导师要教书育人,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和进步;指导小组由导师提名邀请2-3名本学科或相关学科领域的校内外副高以上职称或已获硕士学位的专家组成。

六、研究内容

(一)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立足于水土流失与荒漠区,对水土流失与荒漠化规律、综合防治技术、监测技术、综合治理措施体系、经营管理、防治效益及环境效果评价、荒漠环境生态与气候变化、植被生态修复技术等领域进行研究。

1.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环境效应:主要为土壤侵蚀机理、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及措施体系、流域经营技术及治理效益评价、径流调控工程技术、植物措施对位配置技术研究、自然灾害评估等,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荒漠生态环境改善提供技术保障。

2.全球变化与生态环境修复:主要为基于全球变化的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优化、生态系统碳蓄积、生态系统退化过程模拟及预测、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等,为生态系统修复与重构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3.荒漠环境生态研究与荒漠化综合防治技术:主要为荒漠区景观格局及其演变、荒漠生态系统、荒漠化动态监测、荒漠区植被地带性分布及其抗逆生理生态、荒漠区土壤及沙丘演变机理、荒漠区气象气候及其沙尘暴机理、荒漠化综合防治技术、防护林体系建设等,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荒漠生态环境改善提供技术保障。

(二)林木遗传育种:本研究方向从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林木(包括园林植物)种质资源进行收集、保护、开发和利用,在生物学、生态学、遗传多样性等方面研究的基础上,对林木优良种源选择、林木改良体系、抗性育种、无性系育种及林木良种繁育等方面进行研究。

1.林木种质资源:主要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经济林树种、用材林树种、防风固沙树种和水土保持树种的种质收集、资源库建立、种质鉴定及资源开发利用等,为林木品种结构调整和区域种苗建设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2.森林植物遗传多样性:主要为重要森林植物遗传变异、生活史特点、种群动态、遗传结构、遗传多样性分析、种内互作及与环境互作方式等,为森林植物多样性保护和种质开发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

3.园林植物遗传育种:主要为西北地区园林植物种质开发、资源收集、评价和保存及利用、品种选育等,为丰富西北地区园林植物资源种类,改善人居环境提供技术支撑。

(三)森林培育:本研究方向立足于西北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及森林资源特征,对森林生态系统演变规律及综合培育、经济林树种抗逆栽培、品种选育、苗木快繁、森林病虫害防控及观赏植物培育与植物景观规划等方面进行研究。

1.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研究方向主要为天然林森林植物组成、林分更新特征、林分生产力评价、生态脆弱带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因素及恢复途径等,为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2.经济林栽培:研究方向主要为北方经济林适宜栽培品种选育、优质苗木快繁技术、抗逆性评价、测土配方施肥、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优质高效栽培模式等,为经济林建设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技术服务。

3.森林保护学:研究方向主要为森林昆虫学、森林害虫种群调控、林木病害病原学、林木病害发生发展规律和综合防治、生物农药开发和森林有害生物风险评估等,为林木和森林健康提供理论和技术服务。

4.观赏植物栽培与应用:研究方向主要为园林植物繁殖、栽培管理、园林植物配置及造景、园林植物抗逆生理生态、园林经营与管理等,为城市生态和景观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四)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用现代保护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宏观和微观相结合,野外生态研究与圈养动物研究相结合,对北方地区的野生动植物开展保护生物学、生物多样性、种群生态、区系地理、濒危状况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野生动植物资源及珍稀濒危种质资源的繁殖机制和保护措施,建立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持续利用模式和保护策略。

1.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研究方向主要为植物区系地理、生物多样性、野生植物生境、濒危植物的资源调查与保护等,为合理开发利用野生植物资源、物种的保护和保护区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研究方向主要为动物区系地理、野生动物行为、野生动物生理生态、野生动物疫病防治、濒危动物的资源调查与保护等,为合理开发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物种的保护和保护区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七、培养规模

学院现有硕士(学术型)研究生73人,其中林木遗传育种研究方向14人、森林培育研究方向10人、森林保护学研究方向2人、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研究方向4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研究方向43人。2022届毕业硕士(学术型)研究生22人,林木遗传育种方向3人、森林培育方向4人、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方向1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14人。

八、修业年限

学制为3年,实行学分制,培养年限不少于2年,延迟毕业的,最长不超过5年(不含保留学籍期间)。

九、毕业规定

1.学籍管理按甘肃农业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执行。

2.通过论文答辩者,可准予毕业。学位授予按甘肃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授予有关规定执行。

十、授予学位

授予农学硕士学位

十一、毕业去向

硕士毕业生主要通过博士研究生深造、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招录、大中型国有企业和各类民营企业招聘,在林业、农业、水利、水保、环保、园林建设、城乡规划、市政交通、建筑与环境工程、自然资源保护、教育科研等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专业技术、行政和业务管理等工作。就业面宽、前景广阔,毕业生与岗位需求比在1:3以上,毕业生年底毕业去向落实率保持在95%以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