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用情况
(一)、在“互联网+”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国家级特色专业相关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我们以社会需求为中心,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在教学计划制定中,构建了覆盖基础通识教育、主要方向核心课程和前沿案例拓展课程的课程与信息学科技术深度结合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我们提出的方案,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兰州大学相关专家肯定,也到了甘肃省林业、水利、教育行业专家、学校和教务处领导的充分肯定,并将该重新修订专业教学计划正式作为2015级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课程体系。学院新修订的教学计划,信息技术系列课程的课时数大大提高。专业在将“3S技术应用”,“计算机辅设计”作为选修课的基础上,增加了“MapGIS与制图”、“效果图表现技术技法和CG技术应用”、“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和“GIS新技术”作为跨专业或校级、国际交流课程,这些跨专业课程的进一步补充,为完善“互联网+”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国家级特色专业课程的实践和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修订的教学计划将在2015级执行(课程体系见附件证明材料)。
(二)、在师资、教材、实验室、实习基地等教学资源的建设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培养教师的互联网思维,矫正片面理论化或者片面工程化的思维,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增加师资与业界的互动。近年来,通过邀请北京林业大学、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兰州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国内知名专家对专业前沿进行讲解,加深教师对全新业态的跟踪研究和内涵认识;同时,为了提高教师对互联网思维的认识,在2015年有4位专业老师到北京林业大学进行为期1年国内访问和短期课程培训提高授课水平和对互联网思维认识。
加大多媒体教材资源的建设,为了提高专业课程形式上的在线式、实时性,我们借助学校教学设施工程改造的契机,加大了多媒体的教学力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和一些授课视频,在内容上紧贴实际案例和实际项目,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理解,有充分利用微信、QQ、飞信等互联网新技术,课后与学生及时对学生进行答疑。为了监督学生能过及时上课,通过学院网络授课老师对学生缺课率进行通报,加大了对学生上课缺课现象的监督力度,降低了学生逃课几率。通过大学生创新工程(SRTP、社会实践、挑战杯竞赛、电子竞赛、力学竞赛、建模、英语竞赛以及其它专业技能竞赛等)培养创新能力,将其纳入专业创新学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结合学校“创新创业学院”准入门槛要求,指导创新创业活动,在学校扶持下,对创业成果进行转化,最终实现面向“互联网+”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产业的科技孵化中心。
强化校企联盟,推动资源共享,探索人才培养新机制。搭建起开放、资源汇集、互惠共赢、机制健全的办学平台,探索行业共建办学、校企联合办学、订单合作办学等多种办学格局。近年来建设树木标本室,通过互联网加入中国植物标本馆网络(该网络被国际植物分类学会注册认可,国际代码为GAUF),为社会服务。同时,通过在天水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祁连山水源涵养研究院、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定西市水保科学研究所等10多家单位建立科研教学基地,利用网络在线资源,提高学生对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与治理过程的深入认识,专业已通过这些办学关系初步建立了“互联网+”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课程体系新模式。根据11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结果,实施此项改革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学生从事农业水保技术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很快的适应水保企业的工作并成为技术骨干。
(三)、主编教材应用面广,课程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教学论文不断增加、互联网教学资源成绩突出。
课题负责人主编的教材在全国农林院校相关课程教学中广泛使用,并得到任课教师的高度评价,教材发行量逐年提升。主编信息技术类教材18部,其中“十一五”规划教材4部,“十二五”规划教材6部。已出版使用的教材全部配套多媒体课件、讲义和教案,习题提供标准答案。
课程教学质量显著提高,课题组1人在学校举行的讲课大赛中获第一名成绩,1人在学院讲课大赛中获二等奖,1人被推推选参加2016届学校讲课大赛,近3年来学科组发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相关教改论文7篇、信息技术方面相关论文3篇。
互联网教学资源成绩突出,在教材中将文字内容、声音、图像、音频、视频有机组合在一起,并具有动感互动的直观效果,既生动逼真,又易于学生掌握。部门资源均上传学校网路教学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结合专业应用教学,不断引进农业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新知识、新技术,激发了学生学习水土保持专业的兴趣, 增强了学习主动性。
(四)、在互联网+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究领域教师、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SRTP)和各类专业竞赛成绩喜人。
2013-2016年,课题组教师主持国家级项目5,省部级项目9项,参加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多项,这些项目主要围绕作物模型、甘肃省农业服务外包、作物虚拟仿真、旱地小麦产量形成机理研究和甘肃省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构建、湿地土壤土壤有机碳组分变化及微生物响应机制、苜蓿的生长及抗氧化过程对非水力根源信号的响应、防风固沙林密度配置格局与防护效应等领域开展;2013-2016年,课题组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地厅级科技进步奖2项目,获教学成果奖厅级将6项,发明专利2项;2013-2016年,课题组指导学生参与学校SRTP项目20余项,其中优秀项目4项,国家级项目1项;指导本科论文200余篇,其中优秀论文4篇;2016年指导学生参加“第三届全国植物生产类大学生实践创新论坛暨成果展”,获论文一等奖和“学生最喜欢的实践创新项目”奖1项。
|
|